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,2013届大学生就要毕业了,而“就业”一词也再次成为举国上下热议的话题。就目前的相关数据和情况分析来看,2013年这个就业季和往年相比,似乎“难”了不少。
据教育部数据显示,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99万,比2012年增加19万人,刷新纪录;而据一家机构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,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%。这“一增一降”,就是被网友戏称为“最难就业季”的真实写照。同时,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,2013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%,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。这无疑更是对“最难就业季”的说辞的印证。
面对如潮的就业大军,广大应届毕业生应如何面对“就业难”的问题,如何顺利走过“最难就业季”呢?笔者认为,应对“就业难”,自身素质过硬才是关键。
首先,毕业生们应提升自身素质,完善自身知识储备,做出色的求职者。俗话说得好: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要想谋求到一份好的工作,离不开求职者自身素质的良好、自身知识储备的完善。大学四年,在专业课程、选修课程、培训课程等众多学业任务的积淀下,优劣早已区分开来,真正学有所获、学有所得、学有所成的人必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而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完善、素质不够优良的人则会被很快淘汰掉。因此,只要求职者肚子里有货,就足以在“最难就业季”迎难而上,觅到称心如意的工作。
其次,转变就业择业观念,培养科学的就业观。相比起人们加以更多关注的“无业可就”的市场,毕业生“有业不就”的状况也不容忽视。不可否认的是,目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择业、就业的观念上存在较多误区,概括起来就是太“理想化”:薪资待遇预期过高而屡屡跳槽者有之,专业不对口而难寻佳业者有之,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而走进“眼高手低”的恶心循环者有之。因此,转变择业就业观念,培养科学、合理的就业观很有必要。一方面,求职者们要从自身出发,端正心态、合理定位,“不管多名贵的鞋,比不上最合脚的那一双”,从自身条件和自身实际情况出发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,比一味地好高骛远有价值得多;另一方面,求职者们要学会接受磨砺,培养心理韧性,就业之路必然不会一帆风顺,要未雨绸缪做好长久规划,在家庭、学校、单位、社会等诸多压力面前泰然处之,把“末路”走成“出路”。
再者,学会创造性就业,做创新性人才。提到就业方向的选择,绝大部分人可能会把目光投到金融、会计、小语种等传统热门专业上,因此纷纷把简历投向热门领域,多为求职者为一个热门职位抢破头的案例屡见不鲜,而很多相对“冷”的专业则门可罗雀,甚至无人问津。笔者认为,每一门专业都有它所适合的就业者,都有其存在的意义,“热”与“冷”的所谓差距只是人们的心理因素使然。就业难是事实,但就业的路并没有堵死,条条大路都可以就业。与其在传统观念中的热门专业上争来争去,不如转变一下就业方向,走自己的创业之路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、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,“创造性就业”已经成为新的热门。从盆景搬运工做到董事长的付文杰,从打印社的服务生做到总经理的王孟哲,从三五只蜜蜂起家做到养蜂大户的姚俊……应届毕业生放弃传统型职位,自主创业迎来事业春天的例子比比皆是。因此,广大求职者不妨培养创造性就业思维,在自主创业的路上大展拳脚,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。
有句话说的好:“是金子总会发光的”,无论“就业难”的现实多么严峻,只要求职者们胸中有丘壑、腹中有真知,合理转变就业观,培养科学的就业观,同时敢于自主创业,走创新性发展之路,就能成功走过“最难就业季”,在通向未来的路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。